“年薪50万招不到一个AI算法工程师”“985毕业生被二线城市‘截胡’”……近年来,北京企业的人才争夺战愈发激烈。根据猎聘网数据,2023年北京人才竞争指数(求职者人数/岗位数)达1.8:1,较2020年上升0.6个百分点,其中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。在这场“人才保卫战”中,企业不仅需要“抢人”,更需“留人”“育人”。小豆网作为北京本土的人力资源服务商,通过“引才-用才-留才”全链条服务,为企业提供了破局新思路。
一、北京人才竞争的“三大痛点”
高端人才“供不应求”
北京聚集了全国1/5的“双一流”高校和1/3的院士,但新兴产业对顶尖人才的需求远超供给。例如,某自动驾驶企业需招聘具备“激光雷达+高精地图”经验的系统架构师,但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全国不足200人,且多被互联网大厂锁定。
中基层员工“流动性高”
服务业占北京就业人口的60%以上,但行业平均离职率达22%,远高于全国18%的水平。某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坦言:“培养一名店长需6个月,但平均任职周期仅14个月,招聘成本居高不下。”
用工成本“持续攀升”
北京社平工资从2018年的9425元/月涨至2023年的12160元/月,企业社保缴费基数同步上调。某制造业企业算了一笔账:一名普工的直接用工成本(工资+社保+福利)已达8000元/月,较2020年上涨25%。
二、小豆网的“三板斧”:精准引才、灵活用才、长效留才
面对上述挑战,小豆网构建了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:
高端猎头:用“产业思维”找人才
传统猎头依赖简历库匹配,而小豆网采用“产业地图+人才图谱”的精准引才模式。例如,为某生物医药企业招聘临床研发总监时,团队不仅分析了北京生命科学园、亦庄经开区的企业分布,还通过学术会议、专利数据库锁定目标候选人,最终从上海成功“挖角”,并协助企业申请“海聚工程”人才补贴,降低用人成本。
灵活用工:平衡“成本”与“效率”
针对中基层员工流动性高的问题,小豆网推出“共享员工”模式。某物流企业在“双11”期间通过小豆网临时调用300名仓储工人,按件计薪,较传统全职用工节省40%成本。更关键的是,系统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员工绩效,为企业筛选出“高潜力”兼职者,后续可转化为正式员工,降低招聘风险。
人才发展:从“使用”到“赋能”
小豆网与北京多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发“企业定制班”,根据企业需求设计课程。例如,为某酒店集团培养“前厅管理+数字化运营”复合型人才,学员毕业后可直接上岗,企业留存率从65%提升至82%。此外,小豆网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2000+门课程,涵盖技能培训、领导力发展等模块,帮助企业构建内部人才梯队。
三、案例解析:某科技公司的“人才突围”之路
某AI独角兽企业曾面临“高端人才招不到、中层骨干留不住”的困境。通过与小豆网合作,企业实施了三项改革:
引才端:利用小豆网的海外人才库,从硅谷引进3名核心算法工程师,并通过“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计划”获得资金支持;
用才端:将测试、运维等非核心岗位外包给小豆网,企业HR团队得以专注高端人才管理;
留才端:通过小豆网的薪酬调研报告,调整股权激励方案,将核心员工流失率从30%降至12%。
2023年,该企业营收突破50亿元,其中由小豆网引进或培养的人才贡献了60%以上的专利成果。
四、北京企业的“人才战略”升级建议
从“抢人”到“造血”:与高校、培训机构共建产学研基地,提前锁定潜力人才;
从“单一用工”到“生态合作”:通过灵活用工、业务外包等模式降低固定成本;
从“物质激励”到“价值认同”:通过职业发展规划、企业文化塑造提升员工归属感。
结语
在北京人才竞争进入“深水区”的今天,企业需摒弃“短平快”的招聘思维,转向“长期主义”的人才经营。小豆网的实践证明,通过“精准引才+灵活用才+长效留才”的组合策略,企业完全能在“人才红海”中突围。对于北京这座“创新之城”而言,人才竞争力的本质,是人力资源服务生态的竞争力。